logoleftlogoright
官方微信公众号

丙肝 | 丙肝病毒发现和检测的接力跑

发布时间:2023-07-10    来源:莱博生物

丙肝病毒(HCV)的感染,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卫生负担,全球感染率为0.5%-2.3%,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为300万-400万。目前全世界有71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,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0.43%,是世界上HCV感染人口数最多的国家[1]

阿尔特:提出一种未知病毒

1969年,阿尔特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进行输血后肝炎的研究时,他和同事认为一种未知的感染源可能导致输血后慢性肝炎的传播,通过实验证实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可致黑猩猩感染,黑猩猩也是除人类之外唯一易感的宿主。随后的系统性研究发现,该未知感染源具有病毒的特征,由此定义了一种新的、独特的慢性病毒性肝炎,即“非甲非乙型肝炎”[1,3]。之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,阿尔特和团队成员都未能窥见“非甲非乙型”肝炎病毒的真容,为此他甚至赋诗一首,“只见抗原踪,难觅病毒影”。但是他们通过增加输血检测指标,将输血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从33%降低至4%,并为病毒的发现留下了重要的原材料——黑猩猩中培养繁殖的“非甲非乙型肝炎”病毒的感染血清,这些血清为后来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[2]

霍顿: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HCV

1985年,霍顿在其同事郭劲宏的建议下,尝试当时被认为风险太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分离鉴定“非甲非乙型肝炎”病毒的工作,一起参与该研究工作的还有同事朱桂霖。经过4年的努力,在筛选了几千万个重组基因细菌克隆之后,终于在1989年成功地从感染“非甲非乙型肝炎”的黑猩猩血清中,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。通过克隆的基因组鉴定表明,该病毒是一种与黄病毒家族相关的RNA病毒,他们将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,这是第一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的病毒[1,4]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证实80%-90%的“非甲非乙型肝炎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 ;并建立了新的血液筛查方法,极大降低了输血性肝炎的传播[2]

2.jpg

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HCV基因的技术路线

莱斯:仅HCV可以导致肝炎

1996年,莱斯及其团队比较了大量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丙肝病毒RNA,并找到它们的“共有序列”,将之组装成完整丙肝病毒基因组后,1997年在黑猩猩模型中证实,重新克隆的完整的丙肝病毒基因组RNA能在黑猩猩肝脏内复制并导致肝炎[1,5],由此表明仅丙肝病毒就能导致肝炎。1999年,巴通施拉格(R.F.W.Bartenschlager)对丙肝病毒的“共有序列”进行了进一步的删减,只保留了病毒复制所需的最少信息,由此获得了首个HCV亚基因组复制细胞系[1,6]。莱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引入适应性突变,建立了高效HCV亚基因组复制子。之后,日本、美国等多位科学家共同合作建立了HCV细胞感染系统 [1,7],丙肝病毒体外复制系统的建立,为研究其复制机理提供了高效的工具,促进了HCV感染细胞受体和辅助因子的发现,以及HCV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。

莱博:HCV早期检测技术研究

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丙肝病毒早期检测技术研究,经过十余年的行业深耕,在HCV检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目前拥有4种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产品,分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盒(酶联免疫法)、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盒(化学发光法)、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(化学发光法)和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(酶联免疫法)。

1.jpg

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丙肝早期筛查领域持续创新,以更先进的技术、更优质的产品落实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与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,助力《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(2021-2030年)》的实施,加强我国丙肝防治工作,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贡献力量,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。

参考文献:

[1]宰文静,张扬,袁正宏.一场终结丙肝病毒危害人类的接力跑[J].科学,2021,73(01):14-17+4.

[2] Feinstone S M, Kapikian A Z, Purcell R H, et al. Transfusionassociated hepatitis not due to viral hepatitis type A or B. N Engl J Med, 1975, 292: 767-770.

[3] Alter H J, Holland P V, Morrow A G, et al. Clinical and serological analysis of transfusion-associated hepatitis. Lancet, 1975, 2: 838- 841.

[4] Choo Q L, Kuo G, Weiner A J, et al. Isolation of a cDNA clone derived from a blood-borne non-A, non-B viral hepatitis genome. Science, 1989, 244: 359-362.

[5] Kolykhalov A A, Agapov E V, Blight K J, et al.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C by intrahepatic inoculation with transcribed RNA. Science. 1997, 277(5325): 570-574.

[6] Lohmann V, Körner F, Koch J, et al. Replication of subgenomic hepatitis C virus RNAs in a hepatoma cell line. Science, 1999, 285(5424): 110-113.

[7] Blight K J, Kolykhalov A A, Rice CM. Efficient initiation of HCV RNA replication in cell culture. Science, 2000, 290(5498): 1972- 1974.